電光部落文化傳習計畫 X 災後遷徙之舊部落復振:藝術駐地計畫與文史導覽創作
「全球在地原民性專題」 是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《災後遷徙之舊部落復振:藝術駐地計畫與文史導覽創作》的跨域創新教學課程。
此計畫規劃以現有課程為骨幹,結合三位授課老師之不同研究專長:張懿文(藝術創意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)、余昕晏(藝術教育研究所)、徐文瑞(藝術跨領域研究所),於本學期上課期間,聯合大社部落伊誕工坊及部落相關單位和族人,,於4月26、27、28日共赴舊大社部落進行三天的田野考察,協助盤點在地資源,檢視現有及未來部落復建之途徑與可行性。
透過田野研究過程,學生將能深入理解排灣族文化、殖民與現代化過程的歷史遭遇,訪視大社部落之藝術工作者與負責文化傳承之耆老,行程期間將逐步討論藝術駐地創作與文史導覽之規劃,以作為未來共同協作之基礎。惟行程前南部遭豪雨襲擊,同時適逢餘震活躍期,基於安全考量,於是在行程前取消了訪視大社部落,繼而由參訪屏菸1936文化基地屏東原民館代之,並由大社部落伊誕工坊為學生們導覽,參觀常設展覽「斜坡上的子民Kacalisan」,透過排灣族和魯凱族的文物,學習斜坡上的族群文化、精神與故事。
參訪結束後即銜接原定行程往禮納里部落產開3天2夜的田野調查行程。學生們在這過程中透過與場域的對話、和原住民藝術家的交流,得以建構學生參與部落重建的知識基礎且對原民問題的意識探究,如經歷流離失所的族人如何追尋失落的記憶與銜接路徑,以及文化歷史的傳承。
這次期末呈現乃是學生們在經過這次的實地考察後,將自身的經歷與體驗,透過各種不同的形式與與會嘉賓分享相關的展覽提案和文案設計,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趣的文案發表,如利用部落動線得到啓發的桌游,以部落神話為内容的獨立誌,結合采訪、照片故事、自我反思的文史誌,以詩文為創作主軸的舞蹈與即興音樂表演,口鼻笛音樂為電音節奏的混音創作及水彩畫創作。
透過學生們的呈現,落實「教育創新」、「文化價值再造」等面向,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-「優質教育」、「減少不平等」、「永續城鎮與社區」等指標, 透過文化推廣與教育,提升大眾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與欣賞,促進文化交流與價值創造。這也充分體現將學習和知識變成舊部落永續發展的助力,把教育與研究變成部落行動力的資源,作爲未來共同協作的之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