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立臺東大學

融合在地文化與 AI 科技 打造東部獨特 6G 人才基地

臺東大學校長鄭憲宗甫上任,便結合臺東在地特色,擘劃 6G 發展策略,打造東部特色大學。
臺東大學校長鄭憲宗甫上任,便結合臺東在地特色,擘劃 6G 發展策略,打造東部特色大學。

當全球頂尖的AI專家走進臺東大學的校長辦公室,會激盪出怎樣的火花?2024年2月,名列「全球前2%頂尖科學家」的人工智慧數位科技專家鄭憲宗教授,接下了臺東大學校長的重任。

理工背景的「大學系統管理員」,一上任便快速提出帶領臺東大學邁出新步的策略。對於學校的永續經營,他列了「永續 = 傳統 x 創新」的社會科學方程式。並且制定6G核心發展策略,分別是Generation(創造)、Genuine(誠信)、Gift(賦能)、Globalization(國際化)、Green(綠色)與Growth(永續成長)。

「臺東的文化底蘊、人文氛圍,非常獨特,是其它地方少見的。」鄭憲宗說,這是臺東大學最引以為傲的地方。

新校長上任加強產業合作、推動 AI 大學

做為縣內唯一的最高學府,鄭校長深知,唯有融入在地,才能走出一條不同的路。一上任,他即帶領團隊參與一年一度臺東地方最大的盛事:「臺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」,開發虛擬實境(VR)體驗系統。遊客無需實際搭乘熱氣球,便可透過VR設備,感受高空俯瞰臺東美景,替在地觀光貢獻心力。

此外,為了增加學生的創造力,他也希望引導老師們親近、了解、進而學會AI。他從人文學院開始,派出最優秀的子弟兵,為老師們開設AI工作坊,期待培養學院的種子教師,培養學生未來成為開發AI的人。由此可知,擁有多種人工智慧專利的鄭校長,正結合時代潮流與資工背景,帶領臺東大學站上AI浪潮的風頭浪尖!

鄭憲宗校長以6G策略,結合臺東大學長期以來,教學貼近在地需求的經營特色,緊密的產學合作,使學生畢業前具備完整的實戰經驗。

人文學院從USR開始 培養「創造」、「永續力」

學術副校長暨人文學院院長靳菱菱指出,她希望學生要夠「野」,才能應付多變的時局。
學術副校長暨人文學院院長靳菱菱指出,她希望學生要夠「野」,才能應付多變的時局。

以人文學院來說,「從我到我們:大學與社區跨域共做共好USR計畫」是將臺東市建農里作為實踐場域,這是臺東低收入戶和身心障礙人口比例最高的社區之一,人文學院擬透過師生的力量,進行社區再造。

學術副校長暨人文學院院長靳菱菱進一步指出,此計畫融合多個學系專長:美術產業學系學生透過走讀後製作繪本,最後到社區將這些獨一無二的故事說給孩子們聽;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與音樂學系,帶老年人做保健運動;原住民高齡照護專班學生與居民研議照護技巧,並為關懷站與文健站設計特色課程;生科系師生教導居民生物防治技巧與農藥安全知識;公事系則以田野調查為社區進行活動、人物記錄。這些都是希望讓大學資源與社區共享。

「透過跨系合作,為建農里提供在老人照護、陪伴兒童的協助,也讓學生們學會了如何在實際項目中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。」她說,跨學科的合作模式不僅落實大學社會責任(USR)全面解決社區問題,也將課堂知識付諸實踐。

理工學院助農業升級、發展綠能校園 直攻「綠色」商機

行政副校長暨理工學院胡焯淳院長表示,院內積極攻向綠色商機,輔導在地農業升級。
行政副校長暨理工學院胡焯淳院長表示,院內積極攻向綠色商機,輔導在地農業升級。

臺東做為農產大縣,眾多農產雖為全臺知名,卻缺少朝附加價值轉型的動能,有鑑於此,臺東大學為協助在地產業提升,於108年建置食品生技工廠,並於110年10月取得工廠登記證,目前是全國大學校園內唯一一所具備工廠登記字號的食品生技工廠。

理工學院從農業、水產品業、深層海水業等產業切入,尋找能夠加工升級的潛力產品。如今,已成功開發多項熱門生技保健食品,如:野生牛樟芝子實體萃取滴粒、土肉桂保健膠囊、黑蜆錠等具在地特色之產品。新一批產品生產上市販售,往往不到幾個月就售罄,更是培養出一批定期回購的死忠客戶。

臺東在地本就藏有豐富的地熱資源,這幾年理工學院更積極投入,因減碳帶來的綠電熱。「老師與知本溫泉業者合作,開發小規模地熱發電項目,雖然目前規模還不大,也在研究階段,可是能讓學生透過最新的研究項目,與最熱門的產業對接。」理工學院院長胡焯淳說。

師範學院助受災村地方創生 「賦能」學生培養創業力

師範學院賴亮郡院長分享,學校從地方創生出發,跨系輔導臺東觀光,有許多學生因此畢業後直接創業。
師範學院賴亮郡院長分享,學校從地方創生出發,跨系輔導臺東觀光,有許多學生因此畢業後直接創業。

師範學院的產學合作,則從嘉蘭村的地方創生說起。嘉蘭村位於臺東金峰鄉,曾在八八風災受到重創。師範學院院長賴亮郡憶及,當時許多房子被河水淹沒,連衛生所都曾被水沖走兩次。「看到這樣的情況,我們意識到這裡急需幫助,因此決定從嘉蘭村開始做地方創生。」

在嘉蘭村,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協助餐廳業者改善餐飲品質與擺盤設計、做小米紅藜的包裝與故事行銷;體育系則開發攀樹體驗活動。這不僅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,也為災後重建注入新的活力。從嘉蘭村出發,他們也把輔導的觸角,延伸至臺東各地,如杉原灣、加路蘭、武陵村、永康村、綠島鄉等。在綠島,體育系甚至連續十年幫公館小學設計水下畢業典禮,並協助畢業生取得潛水證照。

從在地需求出發的教學內容,不僅對社會好,也讓學生在做中學,無縫接軌產業經驗。比如,人文學院參與USR計畫的畢業生中,有一部分選擇留在臺東,從事地方創生工作。而師範學院的畢業生中,也出了一批勇於創業的學生。「我們的學生很有勇氣、更敢去創業。例如,在杉原灣做創生的學生,畢業後直接成立了無動力水域體驗(獨木舟、SUP立槳、浮潛、風帆等)公司,除了休閒之外,也從事對遊客的生態再教育。」賴亮郡說。

問及鄭校長在6G裡,最想給予學生的能力是什麼?他立即回答「賦能」;也就是說「從學習過程培養的能力,不僅是生活能力;更重要的是『當生命遇到挫折時,如何站起來?』我們希望以挫敗育成,讓學生在經歷挫折後能夠重新學習,最終成長。」

原文網址:https://enews.nttu.edu.tw/p/406-1045-155141,r923.php